预约试听:
15820266379
18098163739
育儿百科
新闻动态
最近一个名为《“好孩子”的危险》的外国科普视频在家长群体里引发了一些讨论。 其实这样的论调国外并不是独一份的,早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中就刊登过冰心先生的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这样一本国家级期刊中,甚至提出了“‘听话’儿童可能是问题儿童”的论点,与主流大众唱起了反调。这个观点一出,就一度在上海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最近盘古树发现,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就总是把“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挂在嘴边。这种情况还不少,好吃的吃独食,好玩的玩具独占,凡是好事都独霸,一切好处都是孩子独享。凡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一旦到了手里,就别想再要过来,心里没有别人,谁也别想分享。
最近盘古树经常会听到家长在抱怨孩子不开口说话,或者说什么都听得懂却不愿意表达,明明也会给孩子做各种语言启蒙,每天也会对他说话,读绘本听儿歌啊,怎么就没用呢? 的确,语言启蒙该做的都做了,那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深入了解后,才惊觉原来只是简单的语言启蒙也会有很多的误区,其中有四个影响最深的误区,你是否也这么做过呢?
曾经在和美国的老师交流的时候,盘古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几乎是所有美国幼儿教师都会提倡要保证孩子每天有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而且这个户外活动时间需要孩子自主玩耍,而不是家长主导的——这和我们的现状截然相反。
0-3岁正是孩子构建三观的重要阶段,但是往往这个时期的父母也是最迷茫的,因为这个阶段看到的都是碎片和散点,没有人告知家长: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做这些的关键是什么?
孩子在三岁以前对于很多大人都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并不明确,物权意识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基本上只有一个我们看来十分不讲理的概念,“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还是我的”,这也就解释了不少孩子不肯分享、爱抢别人玩具的行为了。只有经过我们的引导,他们才会有“你的,我的,大家的”区别。
现在家里孩子越来越少,家长对孩子体贴入微、关心备至,特别关心孩子身心发育情况是可以理解。但从提出的这些疑惑和问题来看,家长对孩子“过度”地关注和担心了。这一方面说明了家长缺乏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说明家长面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一些操之过急了。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就曾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智商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因素决定的,大部分人智商都差不多,注意力也一样,但由于后天培养训练的不同,每个人的注意力却会产生云泥之别。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世界上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孩子哭闹了,如果有比这更可怕的,一定是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每当遇到孩子哭闹的情况,我都希望我的手里能有一个遥控器,“啪嗒”一按,孩子立刻变成静音模式……
近期网络上流传着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视频,视频内容则是温柔理性的爸爸陪孩子写作业,心态逐渐崩溃。这个视频一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一边心疼爸爸们一边笑的同时,许多人更因为视频内容“过于真实”而感同身受。
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给家长讲课的时候,听课的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母亲,约占听课总人数的百分之八九十,有时比例还要更大些;孩子的父亲则非常稀少,也就是听课母亲的“点缀”而已。
春假很短,感觉年才过了没几天孩子就又要上学了。每次提到幼儿园的开学季,很多家长都头疼不已,尤其是才开始上幼儿园的小孩,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琼瑶戏码简直是无法避免的。 而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许多无奈的家长都会说“没事的,忍忍就过去了”来安慰自己,还有一些心软的家长就会不忍心,想“要不干脆就不去了吧”。但其实无论哪种选择,对我们的孩子都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