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网络时代,学习各种各样的育儿知识,变成一件便利而简单的事情,但很多时候,父母学得越多可能越困惑,因为育儿观念不断更迭,比如“平等育儿”“尊重孩子”一度成了热门词汇,这反而让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变得过于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哪句话没说对,哪件事做得不妥,就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终身不灭的创伤。
很多父母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彰显民主,会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提要求——
“我们看多五分钟电视就去做作业,好吗?”
“你已经有太多玩具了,我们这次不买了,行不行?”
“长时间盯着电视看不好,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可以吗?”
“妈妈迟到了,对不起,下次不会了。”
……
结果呢?当孩子回答“不好”、“不行”、“不可以”时,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不少家长还会在不经意间总是向孩子说“对不起”,或许跟孩子道歉能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展现父母的开明,但过度轻易地说“对不起”,很可能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父母的权威,打破家庭中原本有序的代际平衡。
当父母在追求和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平等时,就相当于父母开始放弃自己做为父母的权威,一切都会慢慢失控。
这一点,但凡在公司里有过管理经验的人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如果你的领导在做决策时,经常跟你们商量:“我们这几天要公布一个政策,你们觉得好不好?”,“对不起,昨天的事情我管理得不太对”,“不好意思,你迟到我不应该那么严厉地说你”……
如果工作中有一个这样的领导,你会怎么样?一个缺乏权威的领导,肯定难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和良好的工作回馈。
在工作上,领导就是权威、就是方向。在育儿中同理,为人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要树立权威,成为引领孩子的灯塔。
父母与孩子,天然存在着辈分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封建礼教的残余,而是维系家庭秩序的基石。
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某位成功的企业家,并邀请企业家和他同样是知名创业者的儿子,在节目上进行一次父子之间的对话访谈,这位企业家明确地拒绝了,他说:“不好意思,我跟儿子两个人是不会进行这样的对话的,因为我们的辈份差了一辈。”
老一辈的家庭教育是很注重辈份的,上一代人永远都比下一代人权威,这份权威感对于孩子来说是有震慑和引领作用的,直白了说,就是爷爷奶奶管得住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能管得住自己的孩子。
以前很多的家族都会有一个族长,这种管理方式,其实就是为了保持这份权威,当族长保有权威,给出指令时就容易执行,老一辈对新一辈的教育和引领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权威感并非冷冰冰的命令与压迫,而是一种蕴含着智慧与经验的震慑力。老一辈的父母或许不善言辞,却能用一个眼神、一句简短的教诲,就让孩子乖乖听话。这种权威源自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长期家庭生活中积累的信任。他们无需频繁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