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基因的遗传,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性格没有好坏,内向、外向都各有优势,内向的人也能很好的融入集体。我们今天说的“不合群”,并不是指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小朋友是拒绝和外界沟通、很难融入集体的,这样的孩子内在的心理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不是那么健康了,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
根据盘古树“七情六感”思维程序理论,小朋友不合群有三种原因:安全感破坏、自主感缺失或者愉悦感不足。下面就来为大家具体说说。
一、安全感被破坏
孩子最初的不安来源于哪里呢?答案是家长。家长的欺骗、恐吓都会造成孩子对世界的恐惧。比如,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去到危险的地方,就骗他们说:宝宝不要去那里哦,那里藏着大灰狼会把你叼走吃掉的。又有一些家长习惯用恐吓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话:宝宝再不好好吃饭,警察叔叔就要来把你带走关起来!
原本美好的世界,在家长的哄骗中充满了威胁和恐怖,又怎么能期待孩子敞开心扉去拥抱它呢?封闭自己是孩子在缺少安全感时的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多带孩子见识世界的美好,不要用阴暗面让孩子对世界失去信心。家长要记住,对孩子而言,你们就是保护孩子的大树,小树苗如何能经受残酷的风霜?给他阳光和雨露,他才能健康的成长。
二、自主感缺失
与上文的家长截然相反的是,有一类家长对孩子过度宠溺、呵护,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生活中的大小事,家长都为孩子一手包办,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无法建立自主感,他们只会躲在家长的身后,成为一只不会为自己开口的、离开家长就无助的小羔羊。没有自主感的孩子生活在过分保护的舒适圈里,这个圈子里面过于安全,以致于孩子根本不愿意跳出来,外面的世界对他而言没有吸引力。
失去自主感的孩子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在家作威作福,出门一个字都不说”。“合群”有时候是一种社交需要,而这样的孩子没有社交的意愿,他们缺少真正的自我意识,他们并不懂得与人沟通表达自我的意义。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因为你的爱,让孩子产生一生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带孩子走出去,多接触新的朋友、多看看这个五彩的世界,让他们对新事物重新产生兴趣,这个世界很美妙,舒适圈给不了所有他想要的。
三、愉悦感不足
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常常忍不住长篇大论的说教。殊不知孩子都是有叛逆心里的,家长唠叨得多了,孩子也听得烦了,本来有趣的事情也会让他厌倦。
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难道不是让人开心的事情吗?可有的家长就偏偏喜欢插一嘴。这些家长会不断的在孩子面前说:“都是一起玩的,人家某某某表现得多么大方得体,你为什么玩都没人家放得开?”或者,“某某小朋友能歌善舞、又有主见,你怎么就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玩呢?”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每个孩子天生性格就是不一样的,有的外放有的内敛,不存在高低好坏,只要孩子身体和心理都是健康的就好。可是,有的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是想让孩子往自己预想的样子发展,这是对孩子成长自然规律的极大的破坏,就像一根斜向左生长的小树枝,你硬要把它掰向右边,最后结果就是小树枝被你掰断。
盘古树教育倡导:“尊重善性,自然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在需要的时候给他适当的引导就行,让孩子充分享受到成长的愉悦感,他才是一个健康完整的个体。
以上就是盘古树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带给家长朋友们一些思考:教育孩子的时候,如何适度却不过分。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而父母才是孩子的未来。